认识稻盛和夫是从一本名叫《活法》的书开始,书中关于对诸如“作为人,何谓正确?”、利他之心等经营哲学和理念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令人不禁对这个日本哲学家心生敬意,带着这样的敬意我认真读过了稻盛老先生的《干法》、《六项精进》、《提高心性,拓展经营》、《阿米巴经营》等著作。读完这些书,我就曾问过自己,稻盛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凭什么可以在事业上成就辉煌,却又在生活中如此淡定?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在当下已备受推崇,老先生的哲学深受大家欢迎。2017年6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以“提高心性,拓展经营”为主题的稻盛经营哲学年度报告会,游学参观了位于东莞的塾生企业技研新阳,听取了世界各地14位塾生企业家成功践行稻盛经营哲学的经验分享,听取了稻盛先生的《企业自主革新—从京瓷产品开发谈起》的报告。报告会的游学和分享都让我感动不己,让我对稻盛哲学的内涵,以及对企业提升心性拓展经营的效果都有了更多的理解。感动之余我也曾自问,现在我们在学稻盛、学稻盛的经营哲学,那我们到底应该是要向他学什么呢?我认为,我们要学习的是稻盛老先生关于如何通过提高心性来拓展经营的哲学。体会如下:
一、从心机到心基的转向
在东莞技研新阳这家日资企业游学时,我们不仅看到了拥有高科技的生产线,我们还看到了企业全体员工发自内心的灿烂微笑,看到了企业的“家文化”和“匠文化”。在这里,有“培养企业可信赖的优秀人才”的新阳学院,有为解决员工孩子读书难而建的新阳幼儿园,有称员工为家人的郭文英董事总经理,在这里,处处都体现了企业对员工人文关怀的“家文化”。在年报告会上,从大会嘉宾的发言报告我们都能感受得到,这些优秀企业的成功,无不都是在经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人,处处体现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员工智慧的尊重。这些企业都是以“为员工谋求物资和精神双幸福”作为企业的首要愿景,或许这正是这些企业成功的关键和持续发展壮大的基石。
反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整个商业生态系统最突出的特征是机会丛生、野蛮生长,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与商业发展是明显的,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明显。
一方面企业家热衷于创业、投资,但是对可持续经营、构建永续组织缺少兴趣;另一方面对基本的商业规则不够敬畏,比如蒙牛和伊利恩仇事件。这些问题的症结在哪?
用稻盛的经营哲学来分析,那就是因为这些企业家的“心性”出了问题。若企业家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就容易放大自己的作用而漠视组织的作用,就容易唯我独尊而不尊重员工的智慧,就容易狂妄自大而无视事实和规则,这样的企业是难以建立永续的基因与机制的。若企业家私欲过重、动机不纯,就会因个人欲望而忽视他人利益,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就会违背商业原则与规律,企业的问题说到底是企业家心性的问题。
稻盛先生说:“纯粹的心灵造就伟业”。企业家对企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是企业家心性的外化,企业是企业家心性的外在表现。企业家有什么样的心性,就会做成什么样的企业。“经营目的,也可以称之为经营者的人生观,扭曲的人生观所产生的疯狂的激情,或许能够帮助你取得一时的成功,但最终还是会以失败而告终。而如果人生观或哲学得到了净化,那么在取得成功之后,就不会再因同样的原因而遭遇失败”。
稻盛先生的这句话实在值得中国企业家细细体味;过去中国的企业家痴迷于财富的增长,习惯于机会的争夺,这些可以带来成功,但是不可能带来持续的成功,迟早会出问题。稻盛哲学是中国企业家两个时代的分界点,即从以机会为驱动的时代到以心性为基础的时代。在这次的年度报告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很多国内优秀的企业正在或者说已经发生着这样的转变。
二、基于东方价值观的“弯道超车”
中国企业已经集体性的进入价值观重塑的时代,表面看中国企业的瓶颈是盈利模式的问题,其实是中国一代企业家思维方式的问题。因为盈利模式的背后是组织模式,组织模式的背后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背后是思维模式,正如之前提到了技研新阳公司就是如此。决定一家企业是否可以基业长青的根,是基于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方式。按照中国先哲的智慧叫做“内圣则外王”,世界观对了世界就对了,人对了,事就对了。稻盛和夫先生所创立的京瓷与KDDI以及拯救日航成功的基础是稻盛的经营哲学,是基于东方价值观与西方理性精神结合所建立的经营哲学的成功,这种经营哲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家所接受。
二战后产生的日本管理模式的根本假设是根植于东方文化的、与西方管理哲学完全不同。西方文化对人的基本假设是“争”,个人是自由的、自利的,个人既要借助团体实现自我利益,又要抑制团队以免伤及个人利益,在西方思维里,个人与团队是两极化的。而在日本文化则看到人与集体之间的忠诚,强调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义务”,个人因尽到义务而享受到集体的保护与回报。
二战后的日本企业选择的道路并没有沿着欧美的老路按部就班地走,否则它们永远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一个“弯道超车”的策略。第一它有沿袭,沿袭了西方泰勒管理思想及福特管理法;第二它有变异,创造性地发挥了管理中“人的智慧”的因素,即是丰田公司所谓“没有资金靠智慧,没有智慧靠汗水”的哲学。
这种哲学的起点是对人的尊重。中国企业应借鉴战后日本崛起,实施不简单跟从的弯道超车战略。日本企业的集体崛起,是由于乘上了工业社会浪潮之尾声,以60-70 年代的汽车消费为标志,日本汽车驰骋欧美市场即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严格来讲,日本企业承接了工业社会价值链由西方发达国家向东方的转移,但从8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徘徊不前,有其政治和战略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未能为源自美国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做好准备。中国企业能否抓住这一契机,像日本战后所做的那样以东方价值观为基础的“弯道超车”,决定中国在大的基础上能否强,能否成为受尊重的经济体。
三、致良知定能得正果
学习稻盛经营哲学的误区是把他当智慧来读,稻盛哲学很简单很朴实,但很有力量。我们可以把他当成功者的故事,可以当座右铭当口号,也可以解释得足够精彩,但这都是学习稻盛哲学的误区,因为这些做法最多带来的是思想上的认同,而不是心灵上的认同。
“行于善而臻于善”。我们的心灵并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的,而是被我们的行动锻造出来的,我们会由于行使正义而变得正义,由于行为勇敢而变得勇敢,这就是稻盛先生强调不可“怠于磨砺自己”、要“反复进行心灵的修炼”的道理,这就需要把日常管理的每一项行动当作心灵修炼。
稻盛哲学的根是在中国的,这一点老先生也明确的说明过。而东方传统智慧核心在行上,依良知而行,正确做人而行,这是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人生是行走改变命运,行走改变世界,如何行是稻盛哲学的核心,敬天爱人、利他、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等等。稻盛和夫一生奉行的不是智者的逻辑,而是行者的逻辑,结论就是“不行就无所谓知”。
稻盛先生强调“坚持正道”,“追求正确的为人之道”,“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那就必须在自己的心中确立一个基准。”“我们在作出判断、付诸行动的时候,必须时刻把原理原则作为基准。”这可以追溯到稻盛老先生极为推崇的我国古代儒学大家王阳明的“良知说”。
所谓良知,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良心”。王阳明强调,良知就是天理,天理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致良知就是要发掘人的良知,去掉自己心中不正的东西,遵循天理,依照天理而行,这就容易获得心灵上的对稻盛哲学的认同。而致良知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正知、正见、正行定能得正果。
对于企业家而言,所有管理的道理、商业的原则与规律都在自己的心中,只要不断进行自我修炼与磨砺,讲良心,致良知,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会成为天理、正道、原理原则的表达方式,这样,还不能成为卓越企业家?还不能铸就伟大的企业?
心在哪里,行动在哪里,企业就在哪里!作为企业家,提升心性是前提,拓展经营才是结果,以上个人的些许观点,或许这正是我们最应向稻盛先生学习的。